临近中午,太阳散落下的光芒愈发灼热,小镇上的居民早早回家做晌午饭,偶尔在一两个树荫下还能瞅见几个老年人费力地扇着蒲叶扇,一旁躺卧的小土狗耷拉着耳朵,不住的吐舌头。车子驶入小镇通往乡间小路上,路上铺着零零星星的石子,车滚轮压在上面,时不时发出嘎嘣的响声。

    秋雨他们现在前往的地方是秋雨的爷爷秋学义,早年在家乡设计的一栋乡间别墅。

    秋学义是国内颇负盛名的建筑师,C市着名的地标建筑“变”就是秋学义设计的。上个世纪“变”刚建成的时候,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,不少人管这种融合了中式传统元素和现代化理念的建筑叫杂种。再加上当时环境有些复杂,秋学义还背上了崇洋媚外的骂名。

    直到后来,形势有所好转,当地企业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化的创新,使得C市的经济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。不知道是哪个记者,在报道C市经济发展的时候,用了秋学义设计的“变”来做比,称赞C市的企业就像这“变”一样,守正创新,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翻起新世纪的浪花。这篇报道因其角度颇具创新性,文风跳脱出过去的口号风,后来获得了不少新闻类的奖项,一时之间成为了宣传经济发展的典范。

    所谓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,秋学义设计的“变”从“不伦不类”转身跃为C市的地标建筑,秋学义自己也是各种荣誉加身,不过秋学义拒绝了所有奖项,并借一次直播采访宣布退出建筑界,当时无人不惊,无人不叹。

    秋学义两个儿子,一个从商,一个从政,无一人踏入建筑行业,慢慢的,秋家在建筑圈逐渐销声匿迹,但秋学义曾经设计的各种建筑,随着时间的积淀,愈加熠熠生辉。

    秋学义还在世的时候,每逢夏季和冬季,就会和秋奶奶一起来这儿消遣时光。大概五年前,秋学义突发脑溢血驾鹤归西,秋奶奶消沉了三四年,直到去年,才逐渐从阴影中走出些,重新回到这个满眼皆是回忆的故地,她不忍心让秋爷爷心爱的土地失去人烟。

    “小雨,醒醒,我们快到了。”临近别墅的大门,秋建泽轻声呼喊。

    秋雨睡的并不踏实,听见爸爸的声音,便醒了过来。他揉了揉惺忪睡眼,看着眼前这个并不是很熟悉的建筑,好像好几年前来过这儿。

    张阿姨打开了别墅的大门,亲切地和秋建泽打招呼:“建泽来了!”

    秋建泽也亲切地回笑过去,眼前这个年过半百的张阿姨,陪着秋家走过了大半辈子,虽然她和秋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,但早已是秋家的一员。

    “小雨,一会而记得跟奶奶,张阿姨问好。”秋建泽停好车,嘱咐道。

    “好的。”秋雨点点头。

    他们走进屋内,张阿姨早已在厨房忙活起来,秋奶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,看见秋雨他们,放下手中的书,亲切地点头示意:“来了。”

    秋建泽“嗯”了一声,眉头间是掩抑不住的疲惫。

    秋奶奶尽收眼底,但她什么也没过问,只是嘱咐:“先上楼休息会儿,吃饭了我们喊你。”

    秋建泽点了点头。